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26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26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圣人尽其性以尽人物之性,因材而教育之,因能而器使之,而天下之 人,共包函于化育之中……是故,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保邦之本也;己所不知,人其舍诸,举贤之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力学之 基也。克己则无我,无我则有容天下之量……以善济善,而天下之善扬,以善化恶,而天下之恶亦隐。贯者,通也,所为通神明之德,类万物 之情也。文集卷九,一以贯之解又曰: 由一己之性情,推极万物之性情,而各极其用,此一贯之道,非老氏抱一之道也。 又曰: 忠恕之极度不使天下之学皆从己之学,不使天下之立达皆出于己之施,忠恕之道至此始尽,圣人之仁至此始大。一贯之指,至此合内外、 出处而无不通。通释释仁里堂此论,可谓宏深圆密,较之实斋为学必本性情之说,尤为本末兼赅,物我并顾。德儒尼釆,以怜悯为弱者之道德,而创为超人之 说,岂如里堂所言,不使天下立达皆出己施,为始尽忠恕之道者,遥为深厚而入情耶?里堂亦深以其一贯忠恕之说自喜,故其序通释也,谓: 余尝善东原戴氏作孟子字义疏证,于理、道、性、情、天命之名,揭而明之若天日,而惜其于孔子一贯忠恕之说,未及阐发。”则其书要旨 在是,可知也。余谓阳明拔本塞源论,乃以孔、孟之知命尽性,为老、庄之齐物逍遥,若里堂此说,可与并观矣。 里堂论同异一多里堂论异端,论一贯,其说皆与昔人异。盖里堂之论性,乃重视其异,而不重视其同,故曰: 人各一性同而实异人各一性,不可强人以同于己,不可强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此同也,而实异也,故君子不同也。通释释异端又曰: 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三子不同道,其趋一也。清、任、和,其性也。不同道,即分于道也;其趋一,则性不同而善同矣。 通释释一贯忠恕礼记乐记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注云:“理,犹性也。”以性为理,自郑氏已言之,非起于宋儒也。 理之言分也。大戴记本命篇云:“分于道之谓命。”性由于命,即分于道。性之犹理,亦犹其分也。惟其分,故有不同;亦惟其分,故性即 指气质而言。性不妨归诸理,而理则非真宰、真空耳。正义性无善无不善章又曰: 理者,分也。义者,宜也。其不可通行者,非道矣。可行矣,乃道之达于四方者,各有分焉,即各有宜焉。趋燕者行乎南,趋齐者行乎西 ,行焉而弗宜矣……弗宜则非义,即非理。故道之分有理,理之得有义……惟分,故有宜有不宜。理分于道,即命分于道,故穷理尽性,以致 于命……后儒言理,或不得乎孔、孟之恉,故戴氏东原详为阐说,是也。说者或并理而斥言之,则亦芒乎未闻道矣。正义心之所同然者理也义 也条里堂谓性不妨归诸理,即东原生生而条理,人物分于气化各成其性之说也。惟里堂本圣人重博重多此极论性分之不同,则似非东原所及。 其言以性为理,非起宋儒,又曰:“性不妨归诸理,皆纠戴说之偏。既定性分之异同,则进而论为学之一、多,其言曰: 圣人重博、重多,乃曰:“……予一以贯之,何也?重多者,恶执一也,执其多于己,仍执一也;一以贯之,何多之有?多与一,相反 者也。儒者不明一贯之旨,求一于多之外,其弊至于尊德性而不道问学,讲良知良能而不复读书稽古。或谓一以贯之,即贯其多。亦非也…… 多闻者,己之所有也。己有所闻,即有所不闻;己有所知,即有所不知。则合外内之迹,忘人己之分。……艺有六,流有九,学诗不学易,不 知易也;学名不学法,不知法也。虽一技之微,不入其中而习之,终不能知。谓明其一,即可通于万,岂然也哉?通释释多此即实斋为学必本 性情,及其博约之论也。里堂辈行稍后实斋,虽未能尽见实斋书,而为论颇若时兼东原、实斋两家之长矣。 里堂论汉学考据里堂,一极富文艺天才之人也。乾隆己亥,年十七,应童子试,受知于督学诸城刘墉石庵。问:“学经乎?曰:“未也。”曰:“不学 经,何以足用?又曰:“不学经,无以为生员。”里堂归,乃屏他学而学经。文集卷一感大人赋然里堂治经途辙,亦复与当时风尚不同。里 堂幼承其祖、父学,好易。丙申,十四岁自塾归,其父问日课,举小畜彖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