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61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61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清儒考证之学,盛起于吴、皖,而流衍于全国,独湖、湘之间被其风最稀。湘学之两 派嘉、道之际有善化唐鉴镜海,以笃信程朱倡为正学,蒙古倭仁、六安吴廷栋、昆明何桂珍、罗平、窦垿皆从问辨,涤生亦预焉。唐氏为学 案小议十五卷,以陆陇其、张履祥、陆世仪、张伯行四人为传道,余为翼道、守道,涤生为之跋,推服甚至。而善化贺长龄与唐氏相友善,倡 为经世致用。邵阳魏默深受知于安化陶澍,为贺长龄编辑经世文编。湘阴左宗棠亦客陶氏,相与缔姻;而胡林翼则陶之子壻也。善化又有孙 鼎臣芝房,亦治经世学,为刍论,至以洪、杨之乱,归罪于干、嘉之汉学。湖、湘之间讲学者一时风气如此,此又一派也。吴廷栋字竹如,生 长桐城,持论亦颇有与管、梅诸人近者。其复沈舜卿书,谓: 来书所示官场之弊,谓士大夫无耻如此,安得不江河日下!实深中今日人心风俗之弊。欲挽回尽人之无耻,必先视乎一二人之有耻。权足 以有为,则挽回以政教;权不足以有为,则挽回以学术。即伏处一隅,足不出里闬\,但使声气应求,能成就一二人;即此一二人,亦各有所成 就;将必有闻风兴起者。纵不幸而载胥及溺,犹将存斯理于一线,以为来复之机。是亦与于维持补救之数也。 其于当时风俗之颓败,与夫贤有志者之所以为自处之道,尤可谓言之深切而着明也。 曾氏之风俗论涤生之来京师,盖犹得接闻桐城诸老绪论,又亲与唐鉴、吴廷栋诸人交游,左右采获,自成一家。其论学,尤以转移风俗、陶铸人才为主。其言曰: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 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 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才 ,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然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文集一原才此文所论,与 上举吴竹如复沈舜卿书,如出一口,而言之尤深笃。所谓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才,此即其毕生学术所在,亦即毕生事业所在 也。此意惟晚明遗老如亭林诸人知之,干、嘉鸿博尚考订者已不知。此种意念之复活,则唐、吴诸人相从讨论之效也。然将求以己之所向转移 习俗而陶铸一世人才者,其理想上之人格又何如乎?涤生之言曰: 天之生贤人也,大氐以刚直葆其本真,其回枉柔靡者,常滑其自然之性而无以全其纯固之天。即聿而苟延,精理已销,恒干仅存,君子 谓之免焉而已。国藩尝采辑国朝诸儒言行本末,若孙夏峯、顾亭林、黄梨洲、王而农、梅勿庵之徒,皆硕德贞隐,年登耄耋,而皆秉刚直之性 ,寸衷之所执,万夫非之而不可动,三光晦、五岳震而不可夺。故常全其至健之质,跻之大寿而神不衰。不似世俗孱懦竖子依违濡忍,偷为一 切,不可久长者也。文集一陈仲鸾父母七十寿序又曰: 朝有媕娿之老,则羣下相习于诡随;家有骨鲠之长,则子弟相习于矩矱;倡而为风,效而成俗,匪一身之为利害也。同上夫将以己之所趋 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才,此非具刚直之性,所谓寸衷所执万夫非之不可动者固不胜其任。至于媕娿回枉柔靡之徒,极其至不过如朱伯 韩氏之所谓谨厚、廉静、退让而止,决不足以转风习而振人才可知也。涤生之所提倡,其秉诸性者曰刚直,其见之事业者则曰忠诚,涤生又言之曰: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 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 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鸣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羣伦,历九州岛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文集二湘乡昭忠祠 记拙与诚者之处世,又有其必具之心理焉,曰不求报。涤生于此尤力言之曰: 自浮屠氏言因果祸福,而为善获报之说深中于人心,牢固而不可破。士方其占毕咿唔,则期报于科第禄仕。或少读古书,窥着作之林,则 责报于遐迩之誉,后世之名。纂述未及终编,辄冀得一二有力之口,腾播人人之耳,以偿吾劳也。朝耕而暮获,一施而十报,譬若沽酒市脯, 喧聒以责之贷者,又取倍称之息焉。禄利之不遂,则徼幸于没世不可知之名。甚者至谓孔子生不得位,没而俎豆之报隆于尧舜,以相证慰,何 其陋欤!夫三家之市,利析锱铢,或百钱逋负,怨及孙子。若通阛贸易,瓌货山积,动逾千金,则百钱之有无,有不暇计较者矣;富商大贾, 黄金百万,公私流衍,则数十百缗之费,有不暇计较者矣。均是人也,所操者大,犹有不暇计其小者,况天之所操尤大,而于世人豪末之善, 口耳分寸之学,而一一谋所以报之,不亦劳哉?古之君子,盖无日不忧,无日不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