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77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77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杂存卷上复傅敏生妹婿盖清初学术所以胜干、嘉者,正以其犹有宋学之精神;而干、嘉以下尊 汉斥宋之见,则亦不得不谓清初诸儒已开其兆,故曰: 汉学家以汉儒专言训诂,此浅陋之说,不足信也。此陈兰甫所以有汉儒通义之作。以宋儒为不讲训诂,此矫诬之说,尤不足信也。此陈兰 甫东塾读书记朱子一卷所为作。汉、宋诸儒,无不学贯天人,门径不同,及其成功则一。而宋儒义理之学,茧丝牛毛,析之不极其精,斯发之 不得其当。黄、顾二先生学问为本朝诸儒弁冕,高风亮节,亦足兴起百世,而持论时有偏宕者,正以析理未精之故,后学相承,误人不浅。原 注:“亭林不喜宋儒;梨洲虽承学姚江,而论义理多粗浅。”杂存卷下评某生论科举。 此鼎甫自据干、嘉以下学风流弊,推本溯源,因以责备清初诸儒之说也。鼎甫又谓: 汉学家所当辨者固无几。有百世之着述,有一时之着述。囿于一时风尚者,风尚既移,则徒供后人指摘矣。答问卷一国朝学案小识书后此 则非在汉学风气已衰、人心向厌之后,不能道此。不仅章实斋时绝不如此说,即陈兰甫着书,亦尚不如此说也。即此可见当时汉学颓波日衰日 落之态。而鼎甫主张所以转换学风以开此后之新趋向者,则在史不在经。其言曰: 尝谓古人致治之法存诸经,后人致治之法存诸史。……徒沾沾名物器数,繁称博引,震炫一世,而治术、学术之广大精微者,转习焉不察。国事、人心,亦复何补?若当多事之秋,则治经不如治史之尤要。佩弦斋杂存弟怀新跋鼎甫论史学,清代惟佩钱竹汀,宋儒颇推郑渔仲。 其言曰:“近时史学,惟钱竹汀为超绝,其精审固视渔仲远胜,而孤怀闳议,亦远不逮渔仲。”又曰:“干、嘉诸儒,东原、竹汀为巨擘,一 精于经,一精于史。竹汀博洽过东原,湛深不逮,而弊亦较少。”皆见答问卷一。 汉时史学未兴,太史公书、汉着纪之类,班志皆附于春秋。其经学即其史学。而去古未远,制度、风俗皆于经义为近,故致用在乎穷经, 犹今人之言经济当读史也。史愈近者愈切实用,故国朝掌故必须讲求,明史亦须熟读。汉之视周,犹今之视明耳。答问卷二评读汉书艺文志。 又曰:“竹汀史学绝精,第此为读史之始事,史之大端,不尽于此也。杜君卿通典、秦文恭五礼通考,通经于史,皆振古奇作,曾文正论学恒推之。”朱氏此等处颇与湘乡为近。 鼎甫此论极得实斋六经皆史之意。又谓: 学者不致力羣经而专讲六书,不博稽诸史而搜罗金石,异乎吾所闻。承平之世,学士大夫闲暇无事,出其余技,寄兴于斯,小道可观,贤 于博奕。若时尝多故,旋乾转坤,儒者之责,匪异人任也。人不必有是事,要不可不立此志。志趣坚卓,乃能为学。……四部书当读者甚多, 日有孳孳,犹虞不给,岂暇究心于琐碎无用之物哉?答问卷四问金石盖清自道、咸以下,内忧外患,病象日显,一时学者,羣悟文字考订之业 不足挽世运,乃转而求为致用淑世。陈兰甫极言于先,鼎甫又继之于后,惟兰甫主教人治注疏,仍不脱经学牢笼,似不如鼎甫以治史代治经之论,更为透切也。鼎甫又谓: 学术与治术之分久矣,学与行盖亦未尝不分。逮至近世,则汉与宋分,文与学分,艺与道分,一若终古不能合并者。然窃考董、郑、程、 朱之所以为学,进而求诸圣门之所以教人,则但有本末先后之分,而初无文、行与学术、治术之分也。文存卷下答濮止潜同年书学问之事,析 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其弊使人为纤儿细士,与天地世界无预,此在黄梨洲已深论之,汉学之病正坐此。鼎甫之论,盖有鉴于当时汉学分 析琐碎之病,而求有以为之合。不徒求学术与治术合,又求学与行合。盖仍主宋儒以来以修、齐、治、平为学之全量者。故曰: 学之精者,在乎天人之际,性命之微;其大者,在修、齐、治、平之实。文存卷下答濮止潜同年书此可见鼎甫论学大旨也。鼎甫着述最着 者,有无邪堂答问五卷。无邪堂者,南皮张之洞督粤时辟广雅书院课士而因以名其堂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