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 第79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 第79章

作者:匿名 分类: 更新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此当时师弟子长兴讲学之精神也。长素亦自言之,曰: 顾亭林鉴晚明讲学之弊,乃曰:“今日只当着书,不当讲学。”……后进沿流,以讲学为大戒。江藩谓刘台拱言义理而不讲学,所以可取 ,其悖谬如此。近世着书,猎奇炫博,于人心世道,绝无所关。戴震死时,乃曰:“至此平日所读之书,皆不能记,方知义理之学可以养心。 段玉裁曰:“今日气节坏,政事芜,皆由不讲学之过。此与王衍之悔清谈无异。故国朝读书之博,风俗之坏,亭林为功之首,亦罪之魁也。 今与二三子剪除荆棘,变易陋习,昌言追孔子讲学之旧。 时长素之意,固已欲判然划一境界,以自别于亭林以来清儒博雅之学矣。其所谓孔子讲学之旧者,大意谓: 天下道术至众,以孔子为折衷。孔子言论至多,以论语为可尊。论语之义理至广,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言为至该。按: 长素此时,尚未专以礼运、公羊说孔教,故仍尊论语,与以后见解不同。逮既取公羊,则不得不舍论语。刘逢禄述何、戴望论语注,早已走上绝路,长素亦无从再进也。 因举四言为纲,分注条目如下: 志于道,四目: 一曰格物。言为学之始,首在扞格外物。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 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也。”孟子曰:“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不为物所引夺,非扞格外物而何? 二曰厉节。后汉、晚明之儒,皆以气节自厉。劲挺有立,刚毅近仁,卑污柔懦,终难振起。按:此说后亦不取,谓东汉虽美,未足尽孔子之道。 三曰辨惑。大道以多歧而亡,学术以小辨而惑。近世声音、训诂之学,则所谓小言破道,足收小学之益,决不能冒大道之传,则辨之不足辨也。 四曰慎独。刘蕺山标为宗旨,以救王学末流。按:格物、慎独皆宋学语,长素此后亦不取,谓孔子决不若宋人之拘且隘。 凡此所列,主人生实行,不主训诂考订,与干、嘉以来风尚绝异。宋儒理欲之辨,为戴东原所极诋,今则以存天理,去人欲训格物,奉为 入学之首义焉。因字义明经训,为惠、戴所盛唱,今则谓其决不能冒大道之传焉。曰厉节、慎独,则求返之晚明东林、蕺山,亦干、嘉诸儒所绝口不道也。 据于德,四目: 一曰主静出倪。 二曰养心不动。 三曰变化气质。 四曰检摄威仪。 依于仁,四目: 一曰敦行孝弟。 二曰崇尚任恤。 三曰广宣教惠。 四曰同体饥溺。 游于艺,四目: 一曰义理之学。原于孔子,析于宋贤。今但推本于孔子。 二曰经世之学。经世之学,令今可行,务通变宜民。 三曰考据之学。碎义逃难,便辞巧说,则博而寡要,劳而鲜功,贤者识其大,是在高识之士。 四曰词章之学。 学与时异,周人有六艺之学为公学,有专官之学为私学,皆经世之学也。汉人皆经学,六朝、隋、唐人多词学,宋、明人多义理学,国朝人多考据学,要不出此四者。 此分四学,较之戴东原、姚惜抱,多经世一项;此远起道、咸以来,近如朱一新诸人皆然。又以义理归宋,考据归清儒,皆其卓然异于干、嘉者。又曰: 孔子之学,有义理,有经世。宋学本于论语,而小戴之大学、中庸及孟子佐之。朱子为之嫡嗣,凡宋、明以来之学,皆其所统;宋、元、 明及国朝学案,其众子孙也。多于义理者也。汉学则本于春秋之公羊、谷梁,而小戴之王制及荀子辅之。而以董仲舒为公羊嫡嗣,刘向为谷梁 嫡嗣,凡汉学皆其所统;史记、两汉君臣政议,其支派也。近于经世者也……夫义理即德行也,经世即政事也。言语、文学亦发明二者。按: 此亦长素初见,后乃专就公羊一路,谓论语非孔教正统矣。又此处所举尚不及礼运,知以春秋三世会通礼运讲大同,尚是后事。 庄生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故孔子经世之学,在于春秋……凡两汉四百年政事、学术皆法焉。非如近世言经学者,仅为士人口耳 简毕之用,朝廷之施行,概乎不相闻也。……今与二三子,通汉、宋之故,而一归于孔子,譬犹导水自江、河,则南北条皆可正。 是谓汉、宋经世义理,分得孔门四科之旨,而清儒经学,实不得谓汉学。孔门四科之教,陈东塾已言之,然东塾不轻言经世,又以郑、朱 并举,不数西汉,仍不脱干、嘉诸儒牢笼,故不免以劝人读注疏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