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鲸阅网 > 恩怨情仇 > 乡关何处 > 第9章 莲花四语(下)

普寂道:“老衲福缘浅薄,一生仅与三哥见过三次。法源寺中谭梁说法,广和居中谭莫对饮,最后一次在三哥所住的浏阳会馆中。其时变法失败,朝廷正四下拿人。三哥却镇定如恒,挥笔写下四封书信,其中一封是给他的佛学老师杨文会翁的。 “三哥交给我看,道:‘小师傅,我与你有缘,此生参悟尽在于此,盼能助你得证大道。’老衲字句刻心,历久不忘,念来与莫老居士知道,或能助你解开心结。” 莫骥盛道:“老夫洗耳恭听。”余人也各自起身,道:“咱们也恭听妙法。”普寂敲了三下木鱼,念道:“…梁卓如言,佛门止有世间出世间二法。出世间者,当代处深山,运水搬柴,终日止食一粒米,以苦其身,修成善果,再来投胎人世,以普度众生。若不能忍此苦,便当修世间法。五伦五常,无一不要做到极处;不问如何极繁琐极困苦之事,皆当为之,不使有顷刻安逸。二者之间,更无立足之地,有之,即地狱也。 “…嗣同深昧斯义,于世间出世间两无所处。苟有所悟。其惟地藏乎?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今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嗣同诵佛经,观其千言万语,究以真旨,自觉无过此二愿者。窃以为从事变法维新,本意或在‘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今事不成,转以‘未愿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自度不为人后,赴死敢为天下先,丈夫发愿,得失之际,执此两端以谋所处,当无世间出世间二法之惑矣…” 众人听到“永度罪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两句,心中俱自一凛,均想:“原来佛法中不尽消极之意,亦有如此苍浑刚健之气。” 普寂又敲了三下木鱼,道:“华严经中有谈回向的,以十住所得诸佛之智,十行所行出世之行,济以悲愿,处俗利生。是说成菩萨道的人,须得回向人间,由出世回到入世,为众生舍身,方得圆满。 “佛门言转依,转世间心理为出世间心理,不识世间心理又从何转之,从何依之?自佛法入我中土以来,开始便入魔障,无数善男信女,宁布施于将来,勿布施于现在,宁恻隐于他界,勿恻隐于近前,以消极空无涅槃为目的,半途而止,自以为满。佛法有我执法执,有我相,他相,寿者相,众生相。法无定相,既一无可取,又一无可舍。世人皆知俗谛之不取,却不知真谛之不舍。 “三哥绝笔诗中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莫老居士,你介怀三十余载,若知三哥心意如此,还盼安乐,勿令去者不安。” 莫骥盛沉默许久,才道:“多谢大师指点,前朝亡人,有何所安,有何所乐,有何不安,有何不乐。”普寂微微一笑,双手合十宣了声佛号,道:“老衲有一事不解,还望莫老居士赐教。” 莫骥盛道:“不敢,请大师明言。”普寂道:“庚子年间,老衲曾随先师跟西太后西行至太原,演武厅上又遇故人。先师观居士面相,隐有杀气,似是为仇而来。先师不忍居士再遭屠戮,曾数言相劝,莫老居士还记得么?” 莫骥盛沉吟一会儿道:“确有一位大和尚对我说过‘六国之亡,失其制也’。但老夫愚昧,至今未明。不想那大和尚却是大师的师父了。”普寂道:“先师所言,讲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于秦,自古至今,争论不休。或曰六国失于和,或曰失于兵,或曰失于战,或曰失于财,唯唐朝柳宗元一针见血,六国之亡,失在于制。” 任雷道:“正是,春秋战国末期,六国仍处于分封制,而秦国一跃而成集权制。前者远不如后者,迟早灭亡。所谓失和失战失兵失财,无非加快其灭亡而已,却不是主要原因。” 普寂点头道:“居士所言极是。先师一再叮嘱莫老居士,是盼居士明白,国家衰颓,民不聊生,非慈禧一人之过。若无她在,也会有什么北太后南太后乱政。杀三哥之事,非她一人所能,乃当权者合力杀之。 “居士当时不明,我师苦于无法明言,着实捏了把冷汗。后来居士同人比武,力挫几大侍卫,深得太后喜爱,钦赐一枚玉佩给居士。老衲见居士受了之后,杀心顿消。其时老衲以为居士忠义两难全,三哥既死,舍生取义也不值得。因此便忠字当头了。现在想来,或有他因,是以请教。” 莫骥盛来回踱了几步,道:“那时我的确想为三哥报仇。那老太婆逃到太原,我花重金捐给朝廷,又以击剑自荐,方得见她。我见到得是怎样一个老太婆,神情委琐,战战兢兢,国家因她山河日下,百姓因她流离失所,败国之妖,狼狈逃亡,却又做的什么?酒池肉林尚不知恹,花灯百戏尚不知憨,和尚道士水陆齐聚,文臣武将谄谀献媚,大师所见如何?” 普寂沉默一会儿,突然与莫骥盛仰天大笑,笑声虽大,二人面上却殊无笑意,莫骥盛道:“这便是咱们大清的老佛爷!便是这个老太婆杀了我三哥么,她配么! “三哥何等高贵之人,焉能受她所杀,焉能为她所杀!那时我才明白,三哥并非为她爱新觉罗一氏,乃为天下公义,不得不委身侍贼!我杀那老太婆乃是为私,岂不折损三哥英明!可笑可笑,马贤侄所言不差,那老太婆的确老眼昏花忠奸不分,我本要杀她,她却颁我一枚玉佩;三哥本要救她,她却取了我三哥项上人头! “是非公论,虽在人心,然变法成败,百姓却草木不惊。我只怕百年后大清不绝,反抹杀三哥一片孤心,因此受了玉佩。她既不配杀三哥,更不配赏三哥,所赐者,乃大清朝廷,乃圣祖高宗,乃万千黎民,各位请看——” 莫骥盛从怀里摸出一块黄色绸布,摊开取出一枚玉佩,悬在灯下。众人看去,见其流光溢彩,琼泽生辉,上面篆着四个小字“公忠体国”。众人想起谭嗣同半生业迹,不禁黯然。 莫骥盛又珍而重之收了起来,不胜感慨道:“可惜大清亡了,三哥一世忠烈业已付诸消亡。”任雷道:“老太爷此言差矣,谭公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为始,中国所以变法不成者,盖因未有流血。有,则请自嗣同始。’若无谭公伊始,岂有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不顾身?咱们推翻了无道大清,不用几年,再赶走了小鬼子,定教老太爷完成誓言。” 普寂道:“阿弥陀佛,居士发此宏愿,实令人心振奋。众位请安坐歇息。”马光汉听任雷说话,哼了一声道:“马某人今日算是见识了,大师妙语如珠,任先生却是大吹法螺!你们是你们,我们是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了咱们?既说咱们,我三番两次好言相劝,请你任先生随我一道抗日,你却如何不肯?我们前线卖命,你们只要不在后方点火,那可就阿弥陀佛烧高香了。” 普寂道:“据老衲所知,任居士一党,未必便如马居士所言。反倒是贵派争权夺利,倒行逆施吧。”马光汉昂然道:“大师切莫胡说八道。” 普寂微笑道:“出家人不打诳语。老衲与二位派系颇有渊源,三十年前,老衲随师父回京,不久家师辞世。老衲投入冯将军部下,转战南北。三七年淞沪战役,马刘二位居士,还记得宝路城一战么?” 马光汉刘克用一听此言,不禁面上变色。刘克用失神道:“忘不了…不敢忘…”马光汉喝问道:“大师究竟是什么人?”普寂道:“七月二十八日,我奉将军之命去犒劳兄弟们…”马光汉惊诧道:“你是张…张参谋?”普寂点头道:“老衲俗家的确姓张。”马刘二人忙起身行礼,不过一人行的是军礼,一人抱拳一揖。 普寂微微点头,道:“我虽与你们劳营长只有一面之缘,但言谈甚欢。当日营中有四个侍卫,刘居士便是其一。”刘克用道:“难得参谋还记得属下,只是参谋变化太大,我倒不敢相认了。”马光汉道:“参谋如何还记得属下?当时我却并不在场。” 普寂道:“因你们劳营长请我代他做件事,所以对二位记得清楚些。这件事情,刘居士也略知一二。” 刘克用道:“营长请张参谋带马兄和我离开宝路城。我知道营长此举乃是保全你我。日寇势大,营长早已抱定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念头,不愿咱们丧命,故此请参谋将你我保荐给将军。我瞧营长坚决,不好当面抗命,因此,借寻马兄之故,迟不归营。本要找兄弟商量,岂料你已不知身在何处。” 马光汉听到这里,泪水横溢,握拳狠狠砸在地上,拳头处鲜血淋漓。他一字一顿道:“我那时正要逃跑!”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若非听他亲口道来,只怕无人肯信。刘克用眉头一寒,冷冷道:“不想刘某竟与你这种人齐名,嘿嘿,辜负营长一片心意!”马光汉失声痛哭,虎躯一震一震,令人望而生恸。 过一会儿他才道:“我一家四口定居南京,眼见鬼子来势汹汹,不日南下。我因惦记家人,向营长告归。营长不允,因此那日趁机逃跑。还未准备好,听得有人叫我,道‘刘敬轩来寻’。 “我以为营长察觉我意图,派刘兄捉我。心下一横,逃出城去。孰料失足落进悬崖,双腿骨折,将养月余才好。待我赶到南京,南京城业已叫鬼子拿下。城里哪儿还有我的家,简直是人间地狱,十万修罗场!” 说到这里,马光汉双眼通红,便似又望见那人间地狱一般,许久,他才缓缓道:“我家中有四口人,父亲,母亲,妻子和刚满一岁的小儿。我的儿子还没来得及叫我一声爹…那是群畜生…他们拿刀削断了我老父的四肢,用刺刀将他定在墙上…他们砸碎了汽油瓶扔在我母亲身上点燃…他们用烧红的刺刀挑着我儿子的小腿炫耀…他们用棍子插入我妻子下体来淫辱…我捡起把枪…我捡起把枪…我捡起把枪…我忘了枪该怎么用…哈哈…我用枪托将一个鬼子的脑袋砸得稀烂…一柄烧红的刺刀从我脸上划过…为什么不疼?我杀光了那一队鬼子…不够,不够…到处都是尸体,男人,女人,老人,孩子…” 他每说一句话,便要顿一次,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一把钝刀,狠狠在他心头划割,便连他脸上神情,亦变得狰狞起来。他似再也说不下去了,如大理石雕像般矗立在那里,一动不动。经堂里传来普寂法师普昭小和尚悲悯的念佛声。那声音越来越沉郁,越来越苍茫。在如墨的黑夜里,似乎一遍遍锤打着天际。 许久,马光汉才回过神来,跪在刘克用身前,道:“光汉临危逃命,万死难赎,请刘兄代营长裁罚。”刘克用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给普寂跪下,道:“敬轩亦当死之人,请参谋发落。”普寂低低念了声佛号,道:“刘居士难道忘了自己如何死去活来?” 刘克用道:“刘某中枪后人事不知,蒙人相救,将我托付于一户人家。参谋见问,想必便是您救的在下了。”普寂点头道:“正是老衲,我救居士是何缘故?” 刘克用磕头道:“是盼刘某活着为国效力。”普寂轻斥道:“痴儿还不悔悟?咱们当兵抗日难道是为了死么?若是为此,宝路城五百将士岂不蒙冤?”刘克用顿时开悟,道:“谢大师指点。”扶起马光汉道:“马兄,当年营长欲保全咱们二人,不管什么原因,你我毕竟未死,也算对…完成了营长心愿。你,好自为之吧。”马光汉行了个军礼,坐下身子。 普寂道:“劳营长昔日曾评价你二人,不想今日果真应验。”马刘二人问道:“敢问营长对我如何评价?”普寂道:“马光汉性情刚勇,明于决断,但练兵苛责,不能慈惠于人,能得人力而不能得人心;刘敬轩心思敏锐,长于应变,但性子偏激,不能圆融,起落不定。” 二人听了,皆默然不语。普寂又道:“马居士,咱们初见时,你任连长,五载过后,居士才升为营长,你可知当日你们营长要我保荐你何职么?”马光汉道:“光汉不知。”普寂道:“劳营长要我保你为师长,若在五年前,或许尚有通融。如今我观居士戾气愈重,怕愈不能容物。”马光汉道:“光汉唯今一心报仇,别无他想。” 普寂问道:“你大仇不已报完?”马光汉道:“大师此言差矣,若不杀了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的元凶),焉敢说大仇已报?”普寂道:“今有贼,窃你银钱,当如何?”马光汉道:“追回便是。” “有贼伤我,当如何?” “伤贼。” “有贼杀你,当如何?” “杀贼。” “为何?” 马光汉道:“钱财身外之物,马某不记挂于心,大师为我所敬,岂容他人伤之?自身性命攸关,自当奋力保之。”普寂道:“阿弥陀佛,居士慷慨磊落,令人佩服!仇因爱相生,有大仇者,必有大爱。居士抱恨深心,正因爱之刻骨,由恨而推恨,却不能由爱而推爱,这是何故?”马光汉道:“光汉不知,还盼大师指点。” 普寂敲了一下木鱼,对刘克用道:“刘居士何故凄凄切切?”刘克用道:“敬轩蒙大师相救后,又投入军门。那日上边儿有令,命在下逮捕一帮当下党员。我听命而行,其间与人发生冲突,打死了几位党员。在下虽铸此大错,当时并不悔悟,想军人天职,服从命令,原无道理可讲。 “后来才知道那几人不过印报呼吁人们抵抗倭寇侵略,仅此而已。非但无罪,更有大功于民族。后来政府一再妥协退让,将大好河山奉于敌手,在下心灰意冷,脱离兵营。原想一死谢罪,妻子劝住,道‘非我之过,乃战之罪。’但此恨不绝,刘某惭愧一生。” 普寂道:“居士当时杀了两人,可知余人如何得脱?”任雷这时起身拜了几拜,道:“任某多谢大师救我同志性命,大恩大德没齿不忘。” 当年普寂任参谋时,利用职务之便,救了不少地下党员。因不便向人吐露真名,用的出家时的法名,在地下党员间广为流传。是故任雷听他一报法名,就躬身行礼。只是有马光汉在场,不好当即相认。此时见普寂与马光汉尚有渊源,便不再隐瞒。 刘克用道:“大师慈悲为怀,免我再造业罪,却反受牵连。上峰要刘某捉你回去,怕是为此吧?”普寂微笑道:“不错,老衲逃出后一路向西,后来在这寺中隐姓埋名,又过我和尚勾当。只是当初救人,却非为刘居士,你们可知道李十力先生么?”任雷道:“被张作霖绞死的李十力先生么?听说李先生幼年出家,后来才还俗的……” 普寂道:“李先生便是老衲师兄普净,老夫爱屋及乌,才去救人的,刘居士不必负疚。我师兄何辜,竟遭屠戮!今日要替师兄报仇,马居士,你有何话要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